Suzuka-1.jpeg

 

 

50年代時,本田宗一郎有個夢,想要造個賽車場,讓有輪子的車能在上面奔馳。

他實現了,也影響了日本賽車運動往後的發展。

 

本田技研工業創辦人­–本田宗一郎先生,是一個夢想家,對於動力機械有著極高的熱情,

於1948年造出首部機械動力腳踏車後,便積極投入相關研發工作。50年代末期,

他萌生一個想法:「擁有一個賽車場,讓車輛可以測試及參賽,否則產品無法進步!」

於是鈴鹿賽道開始興建,在1962年完工啟用,成為日本第一座國際規格賽車場。

 

 

從空中鳥瞰鈴鹿賽道,呈現8字型,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。

Suzuka-2.jpeg

 

 

座落於日本三重縣的鈴鹿賽道,原以進行2輪車輛測試為考量,因此在彎道設計上都有其目的,

再配合現有基地之高低落差(最高點94m、最低點54m)、面積限制等因素,

使得鈴鹿賽道相當具有挑戰性,令許多車手印象深刻。

現今跑道總長度為5.807 km(4輪)及5.821 km(2輪),

得視賽事種類及安全因素,可在減速彎處進行比賽路線變換。

 

鈴鹿賽道為全世界唯一的立體交叉路線,如從空中俯瞰呈現8字型,

可同時體驗到順時針及逆時針的賽道駕駛,為其重要特色。

 

 

鈴鹿賽道各彎位平面圖

Suzuka-3.jpeg

 

 

第一及第二彎、S彎、逆斜坡彎

從行駛路線上來看,第一及第二彎為經直線加速後,必須重踩煞車通過的下坡複合彎角,

如能有效運用延遲煞車技巧,便能掌握此彎;緊接著的S彎,屬於連續彎道,

對於車身動態、路線變化掌握,以及底盤設定都是一大考驗,

出彎後接著逆斜坡彎,因地勢平坦無外高內低,容易造成視覺上的誤判。

 

Dunlop彎、德古納彎、髮夾彎

Dunlop彎為賽道中爬升坡度最大的,再加上高速行駛,車手須與高G力來抗衡;

接著的德古納彎,因1962年西德車手Ernst Degner在此轉倒而命名,1987年改為兩個連續右彎;

出彎後穿越立體交叉下方,經小直線加速後,將預備進入全場速度最慢的髮夾彎,

瞬間從高速減到低速,煞車點及踩煞力道的控制,為此彎攻略之重點。

 

200R、湯匙彎、西側直線

出髮夾彎後,接著為高速彎角的200R,2004年在此設置兩輪賽事專用之減速彎道。

接著以形狀得名的湯匙彎,彎度以多複合型之樣貌著稱,因此在路線上的選擇格外重要,

且攸關隨後的直線速度;出彎後,緊接著為長達1公里的西側直線,

此處最高速紀錄為F1車手Kimi Raikkonen所保持的328.6km/h。

 

130R、減速彎、最後彎道

經西側直線加速後,進入經典傳奇的130R,為世界著名的高速彎道之一,

在此誕生過許多傳說軼事,2003年彎度進行修改為複合型彎。往後的減速彎為由右至左,

係因安全減速所設置,如掌握得宜亦能成為超車點,而兩輪賽事之比賽路線,

則會變換成提早65公尺入彎。最後彎道為長下坡,對於出彎後的直線800公尺加速,

有著關鍵性的影響,2009年起跑線位置調整,往最後彎道移88.4公尺。

 

 

高難度的賽道,猶如試煉般;卻緊鄰摩天輪,形成對比。

Suzuka-4.jpeg

 

 

鈴鹿賽道自1962年啟用至今,已歷經54年歷史,即將屆滿一甲子,舉辦之著名賽事有F1大賽、

鈴鹿8小時耐久賽、Super GT、日本方程式錦標賽、全日本摩托車錦標賽等。

並於90年代初,興辦­鈴鹿賽車學校(Suzuka Circuit Racing School, SRS),

包含日本唯一正規的方程式培訓組織(SRS-Formula),

以及卡丁車(SRS-Kart)與摩托車(SRS-Moto)之訓練,

期許能使賽車運動更貼近大眾,培養出更多次世代賽車手。

 

 

鈴鹿8耐為每年夏季傳統大賽,利曼式起跑為其特色。

Suzuka-5.jpeg

 

 

一路走過,鈴鹿賽道透過世界性賽事的舉辦,與國際賽車接軌,並成為孕育日本賽車人才之搖籃,

使得鈴鹿賽道不但實現當初本田宗一郎的夢,使Honda能奔馳在賽道上,如今更肩負起日本賽車文化之發揚與傳承重任。

 

這應該是當初的宗一郎,所未能預料到的吧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r. jo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